【AD】西南地区各大品牌古筝批发/零售,出厂价拿古筝,正品保障!另有古筝培训。微信:nfqz66
现在学习古琴的人员,对于节奏的把握非常严格,但是,对于一些民间的古琴家来说,好像弹琴的节奏与节拍都比较自由,这也造成了如今古琴界各家的演奏风格有些差异。可能我们所掌握的乐理知识,无论节奏有多复杂反正都离不开固定节拍的限制,变化的不过是速度、力度而已。
古琴在表现形式上确实有别于其他形式的音乐既不同于西洋音乐,也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中国民族音乐。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关于节奏的处理了。一般来说,一段乐曲的构成,终离不开一定规律的强弱交替,在本文称之为“节拍”,在传统民乐里则称之为“板眼”。无论是节拍还是板眼,其规律往往是相对固定各式的不断重复,正如一般乐曲前所标明的3/4、4/4之类。即使是民乐中所谓的“放慢加花”的变奏手法,倡其旋律的板眼骨架仍然没变,或一板一眼,工一板三眼。
古琴曲中讲究强弱的起伏,但是其并无固定的拍节规律:一犟一弱、一强两弱、三弱、四弱、五弱、乃至半强半弱等毫无规律地任意交替,甚至有的琴曲还出现了非整数拍的散板,非但如此,即使是同一琴曲,到了不同琴家的手里,这种强弱交替的对应或者音符的时值又常常会大相径庭。
从现在的史料看,先古、先秦诗歌,从最早的“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到汉乐府为止,绝大多数都是四言以下的,而且除去“兮”字之类的语气词,分句大都较为整齐。由于字数少,音节简单,所以歌唱起来节奏、旋律应该不会太复杂,想象起来其音乐效果大概类似于现在西南一些较原始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歌吧?到了魏晋南北朝,出现了五言诗,歌唱的音节和旋律相应地丰富了起来。到了隋唐,每句字数增加到七言,而且出现了格律诗,字与字之间都以严格等距的平仄方式交替,这一切都可看成是歌词受到了音乐节奏的制约。尤其是律、绝中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更可以印证节拍重复的固定间距。
由上可以推测那个时代的古琴音乐大概也完成了节拍、节奏的定型化。与时代音乐同步的古琴音乐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其影响。但是,我们对于中国传统的古琴艺术,还是秉承着一颗传承的心,让这些传统文化艺术延续下去。